标签 感悟 下的文章

博尔赫斯许多的作品都带有哲学思辨的意味,尤其是时间空间和存在这三大主题。

小径分叉其实暗喻着一种时间状态,是一种二叉树的无限迭代版。只要你的选择足够多,做出来的选择必然导致另外一个无限多的选择,而从这无限多的选择中又会衍生出新的可能新的选择。如下图

多叉树

在这选择基础上,其实从时间状态转变为了一种空间状态。因为你通过对时间点做出的选择,而你做出来的选择导致了你的空间发生了位移。正如赫拉克利斯所说:人不会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人生也是这样,没有所谓的sl大法,有的只是一次次各种情况下适合自己的最优解,可视化的话类似下图

lifepath

而彭㝡留下的花园其实是一种启示,类似于石头门里的世界线一样,花园就是世界线的一种具象化,它展示了余准所有有可能的选择的经过,因此才会导致花园如同沙之书一样永远不会结束,一直演绎着余的所有可能性,类似于四维空间的描述。摘抄了一段很好的解释如下:

时间有无数序列,背离的、汇合的和平行的时间织成一张不断增长、错综复杂的网。由互相靠拢、分歧、交错,或者永远互不干扰的时间织成的网络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就,我们并不存在;在某些时间,有你而没有我;在另一些时间,有我而没有你;再有一些时间,你我都存在。目前这个时刻,偶尔的机会使您光临舍间;在另一个时刻,您穿过花园,发现我已死去;再另一个时刻,我说这目前所说的话,不过我是个错误,是个幽灵。
我觉得房屋四周潮湿的花园充斥着无数看不见的人。那些人是艾伯特和我,隐藏在时间的其他维度中。

作者:影子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776234/answer/147510456

时间流逝,外界天翻地覆,花园依旧,小径依旧分岔,演绎依旧,幻影般的自我意识逐渐凝结为实体。

真正神秘的,不是这世界如何存在,而是这世界竟然存在。

今年即将结束了,平平淡淡,没有实感。可能更多原因是忙于升学,实习这些导致的。想想博客都已经有两年了,腾讯云买的三年的,阿里云买的是一年一年续的,后因预算不充足,导致浪费了不少钱在上面。虽然浪费了,但是我觉得,现在他成为云盘给我日常使用,其实下来也还算划算,物尽其用,也只能这么安慰自己了( lol )。未来的续费费用可能就是有点架不住。

今年遇到最大的危机,应该要属处于过一段时间虚无主义吧。那段时间刚好是考完升学考试的,之后回新疆那里待了一两个月,天天啥也不干就是打游戏,真的就是陷入了那种找不到目标也不说,更准确的是没有一种动力的感觉。在以前我可能不会考虑虚无主义或是存在主义这种哲学问题,但是那段时间我是的的确确感受到了它,这是一种很空虚,没有什么积极性,盲目跟随大流的感觉。但我认为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并进行自救,不失为收获,从中认识到虚无主义,从容走了出来并反观从前的自己。

感觉今年听音乐数据是明显要比听播客那些少,不过这是我个人感觉,因为苹果的播客他并没记录时长或是年终总结回顾的一个清单拉数据出来,所以我不太清楚,但是我自己是能感受到的,就是今年明显听音乐要比听播客的次数和频率要少。我觉得播客能有一群人陪伴在我身边,这样让人感觉到我不是一个人在路上走着。听得最多也最推荐的是:

  • 螺丝在拧紧
  • talk三联
  • 文化有限

覆盖的面有社科有科学发展也有生活,但是是以社科为主,补足了我对于社科方面的兴趣爱好。

说说博客吧,运行了差不多两年快三年了,过完23年就应该是第三个年头了,说来挺不容易的,中间换了好多次,从老牌wordpress换到了其他七七八八的,中间还换过服务器,最后换成了typecho。Notion支持Markdown撰写文章的,但部署查看同步不flexible,Typora它的使用逻辑不太适合我的博客记录习惯,最终选择了现在的typecho。私以为Typora更适合打开github上面的那些readme或者简单的文档查阅。Notion整理费时间,写博客每次处理文章,我还得去看我的目录,还得去整理归纳打tag非常浪费时间。我写博客最初目的是为了记录想法,记录生活,用文字表达我的想法和感情和情绪,而非花大把时间在整理东西上面。

个人感觉相较于写日记,更喜欢写博客,日记日记是要每日都记,而博客可以不受限于时间期限,心有所感,可以为文,而非任务,上班打卡。人不是每天都能输出大量的知识,总会有一个知识的爆发期也有一个知识的低谷期。而日记要求的是你每天复盘总结,每当我想到这一点,其实我就不太想写了,可能呢,有人喜欢能每天复盘,可视化的成就感,但我觉得这种对我来说太累了。

阅读方面,今年的想法是一种“只管翻阅,不求甚解”。可能有人认为这种阅读方式比较浮光掠影,但是呢,我觉得读书是一种爱好是一种习惯,不一定要全部都吸收,全部都吸收太困难了,这本就是一种不可能的愿景。因此今年我看的小说或者说散文居多,也有技术以及社科,社科做了不少笔记费时只精选阅读了一两本,明显能感觉出来社科的阅读要比小说要困难很多。今年给我印象最深的书有这些:

  • 一个人的朝圣( 小说 )
  • 微水浮尘( 小说 )
  • 文明审判( 社科 )
  • 遥远的救世主( 小说 )
  • 白鹿原( 小说,类似百年孤独 )

在zlib的帮助下看了不少好书,我一直认为《黑客》里面有个理念非常好:知识是无价的知识应该被共享出来,不应束之高阁,作为商品被高价贩卖。

今年上的最有意思的课不是必修课反倒是选修课 ( LOL ) --高效演讲。主题每次选题都非常的沉重压抑,不过确实很有深度,结课到现在差不多快两个星期了,我至今都还记得其中一个选题--平庸之恶。老师讲的确实有趣也很有水平,就是课堂上活跃的人都是老面孔,不过我个人觉得自己在这课上锻炼了发言的胆量做企划的能力。意外的收获当属课程本身,看上去是演讲课,实际上也是面试课。面试不就和演讲一样,都是在短时间里说服一堆陌生人去相信你的理念,你的产品,你的能力等等,销售也是锻炼这种能力的,更有甚者其实诈骗分子也是要学说服人的 ( 狗头保命 )。博客里暂时只更新了一篇,等有时间处理完了就会放出到博客上来。

今年得益于跑步身体还不错,但是因为甜的东西吃多了前几天还在看牙的路上,牙齿是陪伴你一生的,请好好爱护他,其余方面依旧在“未老先衰”方面发挥稳定--泡茶,刮痧,降火,高低得颁个“二十二岁但是未老先衰”奖。

今年最大的收获还有一个是看RSS,RSS补足了我平常不怎么看新闻了解实事的弱项,RSS最方便的是看起来没新闻那么累,往往看完标题即可,标题党的标题经过筛选几乎没有,更新速度有的时候不输新闻发布速度,让我至少跟上了“同龄人”的步伐,没有跟时代“脱节”掉队,也不会有太多“噪音”的干扰,没有diss短视频 ( 想喷也请就事论事喷 ) 的意思,充分尊重每个人信息流的处理加工方式,单纯我不习惯短视频作为信息流的来源之一。

和人沟通交流方面,在经历过实习的“教训”后,好很多了,虽然火爆起来还是“巴尔干半岛”,但明显有所收敛,但该表现态度的时候,就得是颗“土豆雷”,说爆就爆,不应含糊,让人知道不好惹。然后就是聊天的时候还是得注意不要抢人话,做的比以前好多了,但还是有这种坏习惯,应该继续改善。以及捧哏的时候老是会“用力过猛,过犹不及”,这点值得批评,更多应当是“多听,留余,少说,多做,反思,总结”。

技术方面没啥长进了,现在我更倾向于看科技发展,但不去写什么代码(没有底气和本事说自己有多少代码量),我发现我更喜欢计算机的新内容新产品带来的新思考和别样思路,而非只是写代码调报错 ( 不过作为cs的学生,看文档调报错,这方面的能力还是得保持不下降 ) 。不过逛社区,看rss依旧能学到不少,个人觉得就非常不错,至少保持了对行业的观察记录,有助于以后能跟上行业的发展,以及其他行业类比迁移。我现在学技术的理念是--“能完成工作,不管什么方法,只要不违背公序良俗,法律法规,就是好文明”。

不知不觉碎碎念了快三千字了,也想不到还有什么要说了,差不多该打住,留余,留白,继续前行。

深话浅说,长路慢走,心有余地,方能前行。

前言

一堂周五的选修课上,受益颇多。以为是讲的演讲如何开头,听到中途发现进行知识迁移,可以迁移到面试的自我介绍上。因面试的自我介绍何尝不是一种演讲,只是对象,场合的不同。

讲师说的演讲的核心非常简单好记,就三个字:“你,真,美”。初听可能会觉得很奇怪,这明明是夸人的语句,怎么就成了演讲的开头的技巧了,甚至能变成面试的技巧。老师给的解释是这样的:

演讲的开头像是集体搭讪术,搭讪大家都知道如何做,而演讲只是从一个人扩充到了多个人。核心就三个字:你,真,美。

“你”代表了你要演讲的对象是什么人或群体,他们的好恶,如何引发他们往下听的兴趣。一个好的演讲一定是要能引发兴趣才会往下听下去的。如果兴趣缺缺,就算听了,也不会有多集中注意力。

“真”代表了真诚+真实+真(用)心。因为你想要在短时间内说服一群互不相识的陌生人信你,势必会通过案例或者故事来说服。在这个信任极度稀缺的社会,你的真实才能打动人,尤其是通过真实的故事。人们愿意为真实买账,更愿意为故事买账。你的真实在演讲中,也能体现你的认真用心。

"美"代表了形象,形式以及语言。形象的"美"并不需要打扮的多好看,更多侧重于你的演讲对象的审"美",什么样的演讲对象和场合决定穿什么样的衣服.比如:爱国演讲,纯色(棕色,灰色或黑色)的风衣最佳。除去穿衣,表情神态也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对应场景对应的神态。演讲形式多种多样,应当找出适合主题的形式,可以是回忆式,可以是道具式,可以是呼吁式等,方式多种多样.看自己的主题和穿着来选取。最后是语言的"美",暂不提"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演讲是有对象,有目的的,应当做到的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是说要油嘴滑舌,而是你的演讲本就带着说服人的属性在里面,如果不说对应的话,要如何引发兴趣,进一步引发共鸣。切忌随便开玩笑,尤其是在演讲的开头容易变成演讲的一大败笔。

写到此处,其实不难发现,越是详细说演讲开头,就越是像是在说面试。面试就是一次HR对应聘者的挑选,转换一下身份,HR变成了评委,应聘者是演讲者,拿着同样的主题(岗位求职),不同的稿子(简历+面试),在短时间内说服HR为什么选你,你能为公司做出什么样的贡献出来,你是不是非常感兴趣公司所处的职业。作为HR,可能一天要看不下一百份简历,要能短时间吸引他去选你进行面试,简历就可以类比成了你的演讲的开头,面试的时候的回答和描述就是你的演讲内容,想要能接着说下去,得先开个好头。

由此可以知道,演讲其实和面试是相差无几的,而它们的禁忌和好兆头也是差不多的。在演讲(面试)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出现三声,就说明你已经成功了一半:"掌声","笑声"和"回答(应)"。因为在开头的时候评委(面试官)一般是带有审视或者警惕的态度或姿态的,而当你的话题足够吸引他或是引发了共鸣,他的姿态是会放松下来的,这个姿态大多时候说明了他对你已经有了一定的认同或是认可。而禁忌其实在前面已经提到了一些,总结如下:

  • 道歉(解释)
  • 开玩笑
  • 自我介绍
  • 被迫
  • 感谢
  • 术语(行业黑话)

如果是技术面试(IT,暖通行业画图这种)开头其实适当的黑话,可以体现你对于该行业的了解程度,但同样控制程度,不应过多使用,会显得演讲(面试)"假,大,空"。而且过多专业术语其实违背了“真”这一原则,使得面试有种在背书的感觉,有经验的HR只要听第一句就能听出来,因此真诚是最重要的。

尾声

这个学期选的这门选修课,个人感觉是最喜欢的,可能都有点胜过专业课了,因为面试一般没有专门去报班学习或者一次次面试总结下来,沉没成本是巨大的,而有人的指点能快速掌握技巧尝试用在实操中,可以大幅节省时间,有益于以后的求职之路。

前言

最近在refind里面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文章,文章说的是有关博客的一些myth(迷思),文章观点汇总如下:

  • myth: you need to be original
  • a bit more about my love for personal stories
  • myth: you need to be an expert
  • myth: posts need to be 100% correct
  • myth: writing boring posts is bad
  • myth: you need to explain every concept
  • writing has gotten harder as I get more experienced
  • myth: page views matter
  • myth: more material is always better
  • myth: everyone should blog
  • myth: some notes on pedantic/annoying comments

其实这些观点很好的总结了:为什么要写博客?为何写博客?写博客给谁?博客其实是在看完作者写完的文章观点后,我个人认为有点像一个 知识&观点的蓄水池 ,可以是 原创 ,也可以是在别人的观念的现有基础上做出属于自己的 演绎 ,也可以是 无情的搬运工 ,这不正是一个大型蓄水池吗?

博客本身

但我们应该要关注的点其实是写博客这一 本身 :博客是用来 记录分享阐述观点 的,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view,获取knowledge的渠道也不同,因为差异才造就了 记录为博客 的必要,因为观点在不同视角下有正确的,有谬误的,不能因为某个角度是对的,有价值的,就否定另一个角度看到的结论的价值。能活下来,能被记录的观点肯定是有其原因和作用。读者就是那个有形的市场,但博客在某种程度上是anti市场的,因为博客的书写不是为了别人而写,而是为了 log ,为了 自己 而写。

Blog is a path

博客可以是 log 在 mist 中变成 path 来帮助后来的旅者的,但是这个 path 是无功利性的,需要的旅者自会发现,不需要的也有其对应感兴趣的 path 。作为 path 需要的是更为简洁的方向指明,而非不说人话扔出一堆术语来,但也不能过于详尽致使冗余增添麻烦。

每个人都可留下自己的 path ,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添加 path (这就好比游戏《死亡搁浅》,你可以靠着别人留的 path 通关,也可以自己留 path 通关,但是最终都不会影响结局)。写博客是一种爱好,一种分享欲的良性转移知识展示,也是一种自我名片完善拓展,但绝对不是优先用这个来获利的。

结尾

『知识无价,乐于分享,写给自己,写给旅者,写给过去,写给现在,写给未来』才是写博客的初心。

拓展阅读:
some-blogging-myths

When I saw the RSS feed I had subscribed to, I came across an intriguing sentence sourced from Hack News. Here it is:

I adopted a philosophy in life that helped me a lot in this regard. I started to see life as a series of 'games' played by 'roles'. My mission in life is to play my 'games' in the best way possible for my 'roles'. A game can be anything from being a good student, to being a father, to making sound financial decisions, to leading a project, to supporting a project as individual contributor, to making a house renovation, etc.

Once I started to see my work as a 'game' played by a 'role', a lot of stress was taken off of my back. I started to see situations in a neutral light regardless of who were the actors (including myself).

It doesn't matter if it's me receiving or giving constructive feedback, having a difficult conversation or managing a stressful situation. Through this perspective I'm able to abstract from people, power dynamics, etc. and see what's helpful, that's the best way forward, etc.

It made me ponder for a while: what if we viewed life as an RPG game? Let's analyze this concept in more detail. By envisioning life as a game, one immediate benefit is the sense of tranquility(平静) it brings. This allows us to approach things with a calm and thoughtful mindset, free from unnecessary haste(匆忙). Furthermore, just like in a game, life presents us with goals and rewards to motivate us towards their achievement. When we transition this game mentality(思想方法) into real life, the same principles apply. It is ingrained in our nature that our brains seek rewards upon completing tasks, regardless of their magnitude. In other words, we are wired to desire a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Alternatively, we could say: "Life is a game, and games are life."

If we delve(钻研) deeper into the discussion, we can consider life as a process of negentropy(负熵), with entropy representing senility(衰老) and death, while negentropy represents resistance against them. From bottom to top, our lives are guided by goals set by our families, partners, and society. These goals often require us to work hard, overcome obstacles(障碍), climb social ranks, and attain power. This predefined path to success, established by the majority, can be quite useful. However, it is important to take a moment of introspection(内省) and question if this path aligns with our personal desires. Not everyone has the opportunity to pursue their passions, excel in their strengths, or follow their true calling. Ultimately, what matters most is whether we genuinely(真正地) enjoy or at least accept the path we have chosen. Conversely, from top to bottom, life is short, so approaching it as a game with limited time can free us from the constant competition with peers, neighbors, and relatives.

Life is a journey of learning how to ignore others' opinions. It's important to take the views they offer with ease, accepting the ones you resonate with and ignoring those you don't. Instead, focus on the targets that truly matter to you, much like a gamer strives to achieve the highest score in a game.

Life game,game life.